东江是珠江三条支流的其中一条,其余两条是源于云南省的西江和源于江西省的北江。东江源于江西省的寻邬县,自东北至西南方向流入广东省境内。

历史

1960年代初期

香港政府意识到单靠贮存雨水不足以应付急剧增长的食水需求,而向广东省购买淡水是最便捷的解决方法。

1960年11月15日

政府与广东当局达成协议,每年从深圳水库输入50亿加仑用水(即2,270万立方米)。

1960年12月

一条的直径48吋(1,200 毫米)的输水管迅速建成,开始输水到香港。

1963年

一场大旱,促使双方达成共识兴建东深供水计划,于东江沿岸展开供应及分配工程。

1964年4月22日

水务局局长毛瑾与粤方代表签订第二份东深供水协议。

1965年1月

东深供水计划工程完成。图为东深供水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工作场景。

1965年3月1日

东深供水计划开始运作,正式供水予香港。

增加输水量

1976–1978年

第一期扩建工程。图为旗岭闸坝。

1981–1987年

东深供水计划再度扩展,在边境两地增建抽水站及水坝,每年的跨境抽水量增加至6.2亿立方米。图为上埔变电站。

1990–1994年

另一轮的大规模扩展工程展开。包括于东江、石马、马滩、竹塘、沙岭等抽水站的优化工程。整个东深供水系统的每年供水量增至17.43亿立方米,其中11亿立方米输入香港,4.93亿立方米供予迅速发展的深圳,而1.5亿立方米则用作灌溉河流沿岸的耕地。图为马滩抽水站。

供水协议

香港与广东省政府于1960年签订第一份东江水输港协议,至2020年,两地政府一共签订了十二份供水协议。所有协议均根据香港的食水需求预测而制定,当中已考虑到人口增长、工商业需求和香港集水区预计集水量等因素。

1960年11月15日

粤港签订第一份东深供水协议。

1964年4月22日

水务局局长毛瑾与粤方代表签订第二份东深供水协议。

1978年11月29日

粤港签订第三份东深供水协议。

1987年12月23日

粤港签订第四份东深供水协议。

1989年12月21日

粤港签订第五份东深供水协议。

1998年7月10日

粤港签订「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贷款协议。2000年8月,广东省启动了东深供水改造工程。

2006年4月12日

粤港签订东深供水协议,新协议采用「统包总额」方式计算水价。

2008年12月11日

粤港签订东深供水协议。

2011年12月5日

粤港签订东深供水协议。

2015年5月28日

粤港在「东江水供港50周年纪念仪式」上签订东深供水协议。

2017年12月14日

粤港签订东深供水协议。

2020年12月28日

粤港签订东深供水协议,协议把以往的「统包总额」方式优化为「统包扣减」。签署仪式以视像形式举行。

你知道吗?

香港与广东省有着同样的气候环境(包括降雨量模式、温度等)。在旱年时,不仅本地集水量会减少,可供分配的东江水量亦会缩减。因此,我们有需要与粤方在供水协议中订定条款,保证香港能够获得稳妥的供水量。否则一旦发生旱灾,将无法保证粤方可应本港需求提高供港的东江水量。为保障本港的供水安全,现行东江水供水协议以统包的原则,订定每年供水量上限,足够令香港纵使在百年一遇的极旱情况下,仍能维持全日供水。

自2006年起的供水协议

供水协议 供水量 水价机制
2006年供水协议
  • 采用「统包总额」方式弹性供水。
  • 年供水量上限定为8亿2,000万立方米。
  •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颁布的《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每年最终供水量定为11亿立方米。
每年固定总额水价为港币24亿9,480万元。
2008供水协议 2009至2011年的每年固定总额水价分别为港币29亿5,900万元、港币31亿4,600万元及港币33亿4,400万元。
2011供水协议 2012至2014年的每年固定总额水价分别为港币35亿3,870万元、港币37亿4,330万元及港币39亿5,934万元。
2015供水协议 2015至2017年的每年固定总额水价分别为港币42亿2,279万元、港币44亿9,152万元及港币47亿7,829万元。
2017供水协议 2018至2020年的每年固定总额水价分别为港币47亿9,259万元、港币48亿700万元及港币48亿2,141万元。
2020供水协议
  • 采用「统包扣减」方式弹性供水。
  • 年供水量上限8亿2,000万立方米维持不变。
  • 维持每年11亿立方米为东江水最终供水量,以应对不可预见的情况。
  • 2021至2023年的每年基本水价分别为港币48亿 8,553万元、港币49亿5,051万元及港币50亿1,635万元。
  • 采用水价扣减新机制,按实际东江水取水量而扣减水价(2021至2023年的最低每年东江水取水量为6亿1,500万立方米)。
  • 就未取用的水量分别在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提供每立方米0.3港元、0.304港元及0.308港元的年度折扣,相关金额会从每年水价中扣减。

输港东江水水质

东江水首先到达香港的木湖抽水站

根据现时东江水供水协议,广东省当局一直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输港东江水的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第II类标准,亦即适用于作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的最高国家标准。为此,广东省当局推行了多项有效措施及项目,包括:

东江水输抵香港境后,水质会在木湖抽水站经由一个24小时在线水质监测系统进行监控,对从水中抽取的样本作一系列包括化学、物理、细菌学、生物学和放射学的测试。

东江水的重要性

东江水对香港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它占本地总食水供应量约70%,并足以令香港自1982年起不再受制水之苦。香港居民较区内不少其他居民幸运,可享用可靠、方便和有效率分配的优质食水。

就广东整体而言,东江具备四个重要功能:(i)维持河流生态、(ii)航运、(iii)水力发电和(iv)供水。事实上,珠江三角洲有大比重的农作物出口到香港。此外,区内依赖东江水的各种工商投资亦为香港带来经济回报。因此,保育东江的水质,对香港及邻近地区的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香港接收东江水的设施

贯连东江与香港的东江水供应系统,是一条由取水点太园抽水站至深圳水库长度为59公里的专用输水管道。深圳水库的原水,透过管道越过边境输送到香港的木湖,再经三个不同的引水系统,分配到分布全港的水塘和滤水设施。

  1. 西面路线输往牛潭尾滤水厂,或经凹头抽水站输往大榄涌水塘;
  2. 中央路线经头坝涵道洞输往大埔头抽水站,然后再输往大埔滤水厂、沙田滤水厂或船湾淡水湖;及
  3. 东面路线经南涌供水管道输往船湾淡水湖,然后由白沙头洲抽水站经赤门海峡供水管道、西澳抽水站及万宜输水隧道输往万宜水库、马鞍山滤水厂或北港滤水厂。

中央及东面路线清楚显示船湾及万宜水库作为香港「蓄水池」的重要性。上述三条路线于大埔头抽水站组群互相连接,确保水塘存水的运送终年都保持着最大的灵活性,特别是在东江供水系统因保养维修而暂时停用的日子(通常在12月)。在该段期间,船湾淡水湖及万宜水库的储水确保全港供水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