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集水是指在香港集水區內收集所得的雨水。現時,香港約有三分一的土地被規劃為集水區,用作收集並儲存雨水。大部分集水區亦被劃定為郊野公園範圍,受妥善保護以防遭受污染。
事實上,香港的每年降雨量並不穩定,以致本地集水量波幅可相差達2億立方米不等。
香港在2020年的總食水用量為10.27億立方米。從本地集水區收集得來的雨水每年平均約2.58億立方米,只能滿足約25%的用水需求。香港70%以上的食水是從廣東省的東江經70多公里路程輸入。
現時水務署管理45條全長約120公里的引水道系統。當中約有57公里的引水道於戰前建造,大多位於陡峭的天然山坡,上坡有許多路塹,下坡亦有填築路堤。
香港的水塘,包括兩個海中興建的水庫和15個傳統的水塘,總容量是5.86億立方米。
水塘 | 容量(百萬立方米) |
---|---|
1. 香港仔下水塘 | 0.486 |
2. 香港仔上水塘 | 0.773 |
3. 薄扶林水塘 | 0.233 |
4. 石壁水塘 | 24.461 |
5. 大潭副水塘 | 0.08 |
6. 大潭中水塘 | 0.686 |
7. 大潭篤水塘 | 6.047 |
8. 大潭上水塘 | 1.49 |
9. 萬宜水庫 | 281.124 |
10. 九龍副水塘 | 0.8 |
11. 九龍接收水塘 | 0.121 |
12. 九龍水塘 | 1.578 |
13. 下城門水塘 | 4.299 |
14. 船灣淡水湖 | 229.729 |
15. 石梨貝水塘 | 0.374 |
16. 城門水塘 | 13.279 |
17. 大欖涌水塘 | 20.49 |
總儲水量: | 586.05 |
水塘容量是指水塘最高可儲存的存水量。若你要知道水塘現時的實際存水量,請參考本港水塘存水量網頁。
透過「天然及城市水循環」遊戲了解水的形態變化及水循環系統。
環繞水塘周邊一帶大部分都是景色優美的郊野公園,公眾可在此進行釣魚(須先向水務署申請牌照)、跑步和郊遊等閒娛活動。
大潭篤水塘滿溢
溢流主要出現於中、小型水塘,它們都是建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按照當時用水的需要,這些水塘設計庫容量較少,在雨季持續大雨下,容易出現滿溢。
現時,東江供水協議把以往的「統包總額」方式優化為「統包扣減」,按實際東江水取水量而扣減水價。水務署會每月按實際需要將所需的東江供水量通知廣東省政府,此舉使水務署在控制本港存水量方面更具彈性,從而更有效地盡量減少水塘溢流的風險。
為緩減水塘滿溢的問題,渠務署已於2019年2月展開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的工程合約,透過興建一條連接九龍副水塘和下城門水塘的隧道,減少九龍水塘群的溢流及增加水資源。
詳情請瀏覽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