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署於2008年推行「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策略」),制訂了可持續運用水資源的策略,以確保香港的供水穩定及支持香港的發展。為應對目前挑戰及各方面的最新發展,進一步確保供水的可持續性,水務署已於2019年就「策略」完成了檢討(「檢討」)。
「檢討」肯定了「策略」下有關用水需求及供水管理的主要措施(見下圖)均已取得預期進展。
有關「策略」的成效詳情,請瀏覽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2019。
「檢討」亦更新了用水需求和供應的預測方法,以及在考慮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後,更新了至2040年的用水需求及供應的預測。
水務署從多角度(即應變能力、經濟因素及可持續性)評估了各水資源管理選項後,更新了「策略」(稱為「策略2019」),採取雙管齊下的方式,著重控制食水需求增長及利用多元化的水資源提升食水供應的應變能力以抵禦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影響。
水務署將執行三項主要的措施以達致這個目標: (i) 節約用水、 (ii) 管理用水流失及 (iii) 擴大使用次階水作非飲用用途。
面對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的不確定性,水務署正在發展海水化淡以提升食水供應的應變能力。
渠務署現正進行「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以提升西九龍地區的防洪能力及增加本地集水量。
水務署一直多管齊下,透過不同渠道宣傳節約用水。
「自願參與用水效益標籤計劃」是水務署於2009年9月推出的一項自願參與的節約用水措施。參加計劃的產品會貼上用水效益標籤,向消費者說明其耗水量及用水效益,方便消費者選擇具用水效益的產品以節省用水。計劃已涵蓋沐浴花灑、水龍頭、洗衣機、小便器用具、節流器和水廁等器具。
自動讀錶系統會提供讀錶數據、狀態資料和警報提示,以配合智能抄錶系統的運作和監測。除可自動讀取水錶讀數外,自動讀錶系統能為用戶提供適時的用水數據及相關資訊。使用自動讀錶系統可提升用戶節約用水的意識,並提醒用戶注意可能因單位內水管滲漏所致的異常用水量,從而及早採取補救行動。
為宣揚珍惜用水,鼓勵大家身體力行,水務署推出了多項公眾宣傳活動,包括惜水學堂、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及惜水大使計劃等。隨著新的水資源教育中心於2019年底開幕,學生和公眾可以接收節約用水的資訊,並了解如何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出一分力。
水務署亦與多個非政府組織及環保團體建立合作關係,透過不同活動如「香港水足印定向」宣揚珍惜用水。
為提高工商界對水資源及節約用水的認識,水務署制定了一系列節水措施,包括向餐飲業及酒店業推廣《用水效益最佳實務指引》、在公共屋邨、私人屋苑、政府場地和學校安裝節水裝置及透過「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及電子賬單服務申請,向住宅用戶免費派發節流器。
詳情請瀏覽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2019。
水務署採用廣泛的測漏方法和一系列全區域監控及水壓管理技術,以減少配水系統的用水流失。
「智管網」主要是將全港龐大的食水分配管網分為約2400個大小易於管理的獨立監測區域,以持續監察用水流失的情況,並採取有效管網管理措施,包括:
借鑑最新的國際最佳做法,水務署現正推行水管的地下資產管理策略,以期在成本(包括社會成本)、風險及服務水平上取得最佳平衡。按照地下資產管理策略,水務署將會以風險為本的方針檢定供水管網中每條水管是否需要進行改善工程,以及改善工程的優次。
根據《水務設施條例》,註冊代理人(一般是管理公司)有責任就屋苑或屋邨內滲漏的公用水管進行維修。水務署會推展以下措施協助業主和物業管理公司進行測漏及水管維修工作,包括:
詳情請瀏覽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2019。
次階水是指海水及循環再用水。
自1950年代後期起,香港便開始使用海水作沖廁用途。直至目前為止,香港仍然是少數廣泛使用海水沖廁的地方,而這項可持續的水資源將會繼續在香港水資源管理中擔當重要角色。
詳情請瀏覽海水沖廁。
循環再用水是指經處理的排放水、中水或集水區外所收集的雨水,經過水務署的設施作額外處理後的水源。循環再用水涵蓋
循環再用水是無色無味的。循環再用水於世界各地一般的用途為農業及園景灌溉、工業用途及非飲用用途,如清洗街道、車輛及消防救火。
再造水是指將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排放水,再加工處理後,可以再次使用的水。由於再造水含有少量養分(主要是氮和磷),有助植物生長並可減少使用肥料。很多國家使用再造水來灌溉公園、高爾夫球場、運動場及城市園林。
從浴室、洗手盆、廚房洗滌盆和洗衣機等地方收集得來的水稱為中水,中水與收集的雨水經處理後可予以重用,作沖廁等非飲用用途。
隱藏 | 隱藏 |
---|---|
![]() 可靠性 |
面對氣候變化、人口及經濟快速增長令食水需求持續增加,以及水資源競爭等挑戰,許多國家一直在探索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新水源。循環再用水是其中一種可靠且具有氣候應變能力和經濟效益的水資源。 |
![]() 環境保護 |
回收污水能減少污水排放和環境影響,達致環境保護。 |
![]() 多用途 |
循環再用水可因經過不同水平的處理而有很多不同的用途,因應用途而達致相應的水質。經較低水平處理程序的循環再用水可用作非飲用用途(如綠化灌溉)。 |
水務署一直積極探討由中央系統供應循環再用水,用作沖廁及其他非飲用用途,例如園景灌溉、街道清洗、人工水景設施、洗車等,以應用於現時使用臨時淡水沖廁的地區及尤其位於內陸的新發展的區域,控制食水需求。以下是使用循環再用水的計劃:
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將會提升為三級處理的淨水設施,經過三級處理的排放水將會加工生產成為再造水,並分階段向新界東北部供應再造水作非飲用用途,包括現時使用淡水沖廁的上水和粉嶺。
世界各地使用循環再用水作非飲用用途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包括美國、澳洲和新加坡。在美國和澳洲的市區,循環再用水多用作灌溉綠地,例如公園、高爾夫球場、運動場及綠色地帶等,而在新加坡則主要作工業用途。
目前,由於大多數人並不接受直接飲用循環再用水,故世界上很少地方會使用循環再用水作飲用用途。直接飲用循環再用水的地方有納米比亞(Namibia)的溫得和克(Windhoek)及南非(South Africa)的西博福特(Beaufort West)等。
還有一些地方使用循環再用水作間接飲用,如新加坡。新加坡會將一定數量的「新生水」(即再造水,佔約2%日常飲用水的用水量)注入水塘,在濾水廠處理經混合的水後,再供應作飲用用途。
新加坡憑藉四個水源,包括集水區收集雨水、從其他國家輸入的用水、新生水及淡化水,建立了多元化及可持續的供水系統,這些水被稱為「國家四大水龍頭」(Four National Taps)。「新生水」在2003年推出,是新加坡第三個「國家水龍頭」。
隨著在勿洛(Bedok)和克蘭芝(Kranji)開設了首兩間「新生水」廠,由經處理的廢水製造成高純度再造水的「新生水」正式投產。在再造水廠經處理的廢水會被輸送往「新生水」廠進行三項濾水處理,包括微過濾、逆滲透技術和紫外線消毒。它主要用於非飲用用途,如晶圓組裝廠、工業村和商業樓宇的冷卻和工業用途。「新生水」亦有用於間接飲用用途,遇上乾旱季節,「新生水」會被注入水塘並與水塘的原水混和,在水務設施經過進一步處理後供給用戶。現時,新加坡有五間「新生水」廠正在運營,以滿足該國的整體用水需求。
(資料來源:新加坡國家水務機構 – 公用事業局)(只提供英文)
海水化淡是指把海水中的鹽分和雜質除去,使之成為可供飲用的淡水。
現時有兩種主要的海水化淡技術,分別為薄膜海水化淡技術,以及熱能海水化淡技術。前者的特色是透過使用特別過濾膜(薄膜)生產淡化水,而後者的原理是海水受熱沸騰/蒸發成為水汽,水汽冷凝後成為不含鹽的水。
薄膜海水化淡技術以逆滲透技術為主,而逆滲透技術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海水化淡方法。逆滲透技術利用高壓力把濃度較高的海水逼向濃度較低一方,滲透膜只容許淡水通過,把鹽份和其他雜質分隔出來。
有關更多其他海水化淡技術的資訊,請瀏覽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網頁。
在氣候變化和全球暖化的威脅下,世界各地的城市都面臨各種供水挑戰。海水化淡提供了一種策略性的水源,與其他傳統水源相比,該水源較不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作為海水化淡原材料的海水在沿海地區非常充足。香港等沿海城市可以利用這種豐富的資源來生產淡水。
通過海水化淡生產的淡水不含任何雜質,適合人類飲用。
(資料來源: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2019)
對香港來說,海水化淡並非一項新事物。早在1975年,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厰建成並投產。但由於營運成本高,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於1982年停用。詳情請瀏覽1957年 - 1978年香港供水里程碑。
然而,水務署一直留意最新的海水化淡技術,並於2002年及2007年完成相關海水化淡技術的可行性研究,確定香港是可以採用逆滲透海水化淡技術來生產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定飲用食水的標準。相對於其他海水化淡技術,逆滲透技術過程是具有最低的生命週期成本,因此比起其他技術是更經濟可行的。
擬建的海水化淡廠位於將軍澳137區,以逆滲透技術產水。該廠的每日食水產量將達135,000立方米,並會預留空間以便日後擴建,將來食水產量增加至最終每日270,000立方米。第一階段將軍澳海水化淡廠工程期望於2023年開始運作,可為香港供應約5%的食水用量。
新加坡作為一個島國,充分利用其周邊海域的自然資源,以及當今較為先進且經濟上可行的薄膜技術來發展海水化淡。2005年,新加坡首間海水化淡廠開始投入服務,海水化淡成為該國第四個「國家水龍頭」。2021年底,新加坡將有五間海水化淡廠,以加強該國的水資源應變能力。
渠務署現正進行「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建造一條長2.8公里的輸水隧道連接九龍副水塘和下城門水塘,以達至降低荔枝角區的水浸風險及增加本地集水量兩個目的。計劃一方面可大幅地減少雨水流入荔枝角地區的排水系統,同時亦將九龍副水塘收集的雨水轉運至下城門水塘,從而減少前者的溢流及增加後者的集水量。在「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於2022年左右完成後,預計每年可增加平均約340萬立方米的本地集水量,為本地水資源提供額外緩衝。
如欲了解更多資訊,請瀏覽渠務署網頁。